來源- | 作者:[日]倉方俊輔 | 2021/1/25 16:38:52 | 閱讀次數:533查看評論 [56]
國立西洋美術館是光與影的魔法,樓梯與斜坡的戲劇性演出;國際文化會館是過渡期的大膽嘗試,庭園與洋館的和諧共融;新宿西口廣場是別出心裁的設計,現代感與實用性的巧妙結合……魅力十足的現代建筑散布于東京各處,將過去與現在聯系在一起。
時代定格了建筑的風采,建筑賦予了時代特別的美感。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現代建筑風潮占據日本建筑界的主流地位,涌現了多位建筑奇才。西方與東方,過去與現代,交織在名為現代建筑的潮流中。
《東京現代建筑尋影》將東京分為五大區域,細數各個區域的代表性現代建筑。在盡情展示建筑物魅力的同時,還講述了賦予建筑物靈魂的建筑師的故事。前川國男、村野藤吾、丹下健三等活躍于當時的建筑大師們,以他們的設計開啟了新的時代。
倉方俊輔
大阪市立大學副教授、建筑史學者,從事建筑史的研究及評論工作,也擔任“大阪現存建筑博物館節”的執行委員,努力向大眾傳達建筑之美。目前出版多部與建筑相關的作品:《東京建筑指南》《東京建筑 走走看看說說》《名建筑遺珠》等。
編輯推薦:
1.總覽東京五大地區,全方位呈現46座經典現代建筑之美
知名建筑研究學者倉方俊輔以靈動的文字呈現現代建筑的特色,專業攝影師下村忍以特寫鏡頭捕捉每一處細節的獨到設計?,F代建筑將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完美相連,使人類活動與建筑本身融為一體。名苑系列是對住宅形式的新的探索;駒澤奧林匹克公園記錄了時代的輝煌;國立國會圖書館是實用性與合理性的具象化……46座建筑是時代留下的美的印記。
2.跨越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再現日本建筑史上的輝煌時代
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建筑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與傳統的和風建筑有所區別,又不盲從于西式建筑,日本建筑界開啟了富有創造力的時代。大膽的樣式創新,對多種素材的積極嘗試,以精簡的方式實現完善的功能。當時的日本建筑具備了相對比較成熟的形態,承接過去,開啟未來。
3.世界知名建筑大師匯聚,走進建筑美學世界
“世界的丹下健三”開啟建筑新的時代;柯布西耶精神的傳承者坂倉準三踐行工程學的美感;前川國男以空間改變社會;吉田五十八以現代的手法將東洋和西洋融為一體……了解大師生平故事,感受刻印在歲月里的建筑美學。
目錄:
序言 邀您共賞現代建筑
東京現代建筑地圖
本書標示方法
區域一 丸之內、日比谷、新橋地區
區域二澀谷、目黑地區
區域三上野、皇居周邊地區
區域四新宿、四谷地區
區域五世田谷地區
年表
文摘:
國立國會圖書館
盡享海量藏書
承重混凝土立柱也充滿魅力
這一集全日本知識于一身的書籍殿堂,設計合理,又別有味道。
主館是1954年戰后日本首次舉辦的國家公開設計競賽的獲獎作品。MID同人(師從前川國男并繼承其思想的建筑同好團體,主要成員為前川國男建筑設計事務所成員)的方案在122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由他們負責主館的方案設計。隨后,建設省營繕局在其基礎上,進行施工圖設計。1961年一期工程的書庫和閱覽室的一半得以完工,1968年全館落成。
主館平面呈回字形。在匿名審查階段,參賽者在圖紙上留下了“回”字暗號,想必對提交的方案滿懷信心吧。主館整體由兩棟建筑組成,一是位于中央、邊長45米的正方形建筑,此為書庫棟,二是環繞在書庫棟外面的辦公棟,它也是正方形建筑,邊長90米。在辦公棟的二至四層設有閱覽室。
為了應對不斷增多的藏書需求,與主館相連的新館于1986年竣工。新館以上下劃分區域,并非內外。建筑深達地下八層,設有書庫和機房,基坑開挖深度處于東京礫石層之上。
海量藏書使它難以重建。多年來,由于保養、維護、管理十分到位,它現在基本上仍然保持著竣工時的良好狀態。主館和新館的建造年代不同,設計思路自然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在表現手法上是有共通點的,即均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這在建筑選材和引入自然光等細節上均有所體現。
為收藏圖書而扎根于土地的圖書館,其實也收藏著現代建筑的歷史。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建筑符合首都的身份,但在東京又實屬罕見。
前言:
序言 邀您共賞現代建筑
“現代”即“當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建筑不具有觀賞價值的觀念已成為過去。目前,已有四座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建筑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遺產。2016年,國立西洋美術館主館(1959年開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媒體爭相報道,可謂轟動一時。
當然,值得一看的建筑物不光是出自知名建筑師之手的。普通住宅和老式豪宅也備受矚目。由日本建筑愛好者團體BMC(Bldg Mania Cafe)制作的《優秀建筑寫真集》向我們展示了戰后建筑的魅力。磯達雄、宮澤洋共同完成的《現代建筑巡禮》系列書籍,則以文字搭配漫畫的方式,愉快地向人們介紹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建筑。拙著《名建筑遺珠》亦精選了一些尚不為人熟知的建筑,為人們鑒賞建筑提供
了更多的選擇。
但依舊存在不足。能夠直擊核心,通俗易懂地闡明某一建筑為何有趣的書籍尚屬少數。因為出自名家之手所以不同凡響,因為代表了當時技術的最高水平所以卓爾不群,因為建于昭和(1926—1989年)年間所以別有一番風味……我認為這些都無法成為一棟建筑有趣的核心原因。
從194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建筑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是“現代”。
英文“ Modern ”一詞源自拉丁文“Modernus”,意為“恰好現在、當下”。如今,“昭和現代建筑”和“昭和復古建筑”意思相近,人們也容易將二者混為一談,但是在閱讀本書時,請您忘記這些吧。本書中提到的“現代建筑 ”指代的是單純意義上“現代的 ”(Modern)建筑。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使大家意識到這些現代建筑有著各不相同、多種多樣的“現代”之處,同時也生動地反映著其建造年代和設計者的獨特風格。
不知您是否聽說過“現代主義建筑”?如果曾有所耳聞的話,希望您能把本書當作“現代主義建筑”的戰后篇。
只是,這里的“現代主義 ”的英文表述為“Modernism”,它本來是“近代主義”的意思。英語中,“ism”是常見的名詞后綴,為漢語“主義、主張”之意。因此,英語中不會使用“Modernism Architecture”這一雙名詞的表達,而是使用形容詞修飾名詞的“Modern Architecture”。較早的時候,在日本,人們根據字面意思,將“Modern Architecture”譯作“近代建筑”。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開始將日本幕末以后的建筑統稱為“近代建筑”。隨后,為了進行區分,日本人自創出“Modernism建筑”這一廣為流傳的組合詞語,意為“現代主義建筑”。
不過,本書中并不打算涉及各種深奧的主義、主張,只是想要盡可能簡單地直擊現象核心。因此,將“現代的”(Modern)建筑統稱為“現代建筑”。
免責聲明: 本文系轉載相關媒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城市館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文章僅供參考。本站對其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
TAG :